我们身体的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

前言

首先声明,肥胖是没有罪的。有谁说你胖,你完全可以这么怼回去:


不过嘴上是可以这么说。作为一个曾经身高170厘米,体重180多斤的胖纸,胖的难言伤痛,果冻哥是亲身体会过的。最近听到一个名词,把胖称作“巨额脂肪来历不明罪”。嗯,这个说法是非常贴切的。

 

脂肪是什么?是储存在我们身体内的生物能量。

 

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能量。我们的身体必须要储存一些能量,就如同一个家庭必须要积攒一些钱财一样。而肥胖,确实也像大富之家,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掉,从而带来一系列麻烦。我们的身体对待能量,也和一个家庭对待钱财非常相似:总体上是能捞就捞,能省则省。

 

下面我将用一个小康之家如何理财,来解释与肥胖有关的多种现象。这个话题还是非常大的。准备分成四个章节来讲。

 

 第一章   好钱坏钱,谈谈什么是垃圾食品;

 第二章   欲壑难填,谈谈如何战胜强烈的食欲;

 第三章   空头支票,谈谈零热量的甜味剂和无糖饮料;

 第四章   败家有方,谈谈肥胖的具体危害和如何健康减肥。

 

第一章 好钱坏钱

谈到家庭理财,无非是三个方面:挣钱、管钱和花钱。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,消化吸收食物的胃肠道,就是挣钱的爸爸,控制血脂的肝脏,就是管钱的妈妈。而全身的组织细胞,自然就相当于花钱的熊孩子。

 

下图就是脂肪代谢的总览图 ↓↓↓

 

是不是觉得太抽象,不好理解?没关系,只要理解了爸爸、妈妈和熊孩子之间的关系,这个图就不难理解了。下面我来逐一解释。

(此图源自Catherine L Mclaughlin的学位论文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the reduction ofapolipoprotein B expression.)

挣钱的爸爸(胃肠道)是非常贪心的,不管是百元大钞还是零钱,不管是人民币还是港币,不管是钱还是实物,能捞的一律先捞再说。说明一下:百元大钞,指的是脂肪酸;零钱,指的是碳水化合物;实物,指的是蛋白质。至于港币、人民币,我会在后面进一步解释。

 

爸爸(胃肠道)把弄到的零钱(碳水化合物)和实物(蛋白质被消化后的分解成的氨基酸),都一并交给了妈妈(肝脏)。至于百元大钞(脂肪酸),会先被扎成一沓一沓的(甘油三酯),然后装进大大的牛皮纸袋子中。这个牛皮纸袋子,就是乳糜微粒(Chylomicron, CM)。

 

妈妈(肝脏)会把从爸爸(胃肠道)那里收到的东西全部摊开,有用的,如手机、手表、戒指、项链等,留着;家里不缺的,如钢筋、电线、饮料瓶易拉罐等,拿去换钱(氨基酸脱氨,异生成葡萄糖);换来的零钱和爸爸上交的零钱(吸收的碳水化合物)是一大堆,哪里需要这么多?留一点儿就够了(300克肝糖原),大部分零钱,妈妈是会换成整钱(葡萄糖合成为脂肪酸),扎成捆(脂肪酸合成为甘油三酯),然后将这些钱和爸爸上交的钞票都装进信封里(极低密度脂蛋白,VLDL)。再拿出来用。

 

装在信封里的钱该怎么花?

 

首先得把非交不可的费用给交了,如给供电局(心脏)的电费、给汽车(骨骼肌)的汽油费、给热电厂(褐色脂肪细胞)的取暖费。这些钱都交了之后,这个信封会瘪一点儿(体积变小的中间密度脂蛋白,IDL)。

 

如果还有余钱的话,一部分会存进银行(白色脂肪细胞),还有一些钱会包个红包(低密度脂蛋白,LDL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坏胆固醇”),给熊孩子(外周组织)。当然,有时候熊孩子也会良心发现,包个小红包(高密度脂蛋白,HDL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好胆固醇”),回赠给妈妈(把外周组织中的脂肪转移回肝脏)。

 

图示不同的载脂蛋白。脂肪不能溶于水,必须与特定的蛋白结合,形成载脂蛋白才能进入血液循环。相当于整沓的钱必须用个袋子包起来才能拿出来,不然太扎眼。

 

以上就是我们身体的理财方式。对于家庭理财而言,决定财产多寡的是爸爸挣得多还是挣得少,而不是挣整钱还是挣零钱。一个拿死工资的职员,就算每个月从财务科领的都是百元大钞,到月底也可能捉襟见肘。一个卖肉夹馍的小老板,由于生意兴隆,就算是进账都是角票毛票,很快也能盖楼买车。

 

同样的道理,决定我们体内脂肪多寡的是我们摄入了多少总热量,而不是这些热量是来自于脂肪,还是来自于碳水化合物或是蛋白质。高脂饮食只要吃得不多,就如同那个拿死工资的职员,胖不起来。而所谓的低脂肪健康饮食,如果敞开吃不限制,也可能会像那个卖肉夹馍的老板一样,瘦不下去。

 

就拿我自己来说。没错,我是喜欢吃金拱门的汉堡薯条。总有人好心提醒说,别吃垃圾食品了。呵呵,可是我的体重已经减到120斤左右。足足减了快60斤。怎么做到的?无非就是注意每餐的热量,控制每日总热量不超标。当个拿死工资的职员,不当卖肉夹馍的老板,就这么简单。

 

这个道理按说是非常浅显的,可还是有人对高脂饮食心怀畏惧,害怕食物中的脂肪会堵塞血管,导致心脑血管病。呵呵,这又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认识,尽管这种观念在人群中很有市场,甚至很多医生也这么认为。

 

回头再去看看那个一览表,血管是熊孩子之一。给他闯祸的钱(堵塞血管的脂肪)是从妈妈给的红包里得到的(从肝脏释放的LDL中获取的)。爸爸挣的大钞票(摄入食物脂肪)再多,都不直接交给熊孩子。事实上,相同的热量摄入,高脂饮食比低脂饮食更有助于降低血脂。

 

这话从何说起?答案就在下图的红圈中:

 

请注意看,爸爸放进牛皮纸袋中的大钞票(储存在CM中的食物来源脂肪),并不是全部交给妈妈(进入肝脏)的。在回家上交的路上,也会被抽几张出来,交个电费(给心肌),加个油(给骨骼肌),存点儿进银行(给脂肪细胞)什么的;

 

等妈妈管钱的时候一看,真不错,电费也交了,油也加了,钱也存了,那就不需要拿出那么多钱放信封了(分泌VLDL),相应的,熊孩子能得到的红包(LDL)也就少了。也就是血脂下降,动脉硬化减轻。

 

相反,如果爸爸没有挣到大钞票(低脂饮食),而是带着一大堆零钱回家,会怎么样?

 

路过银行,加油站的时候,由于牛皮纸袋是瘪的,自然电费、汽油费掏不出来,也没钱存银行。妈妈一看,电费还没交,油还没加,那就只好多往信封里塞点儿钱吧(VLDL分泌增加),相应的,熊孩子拿到的红包(LDL)也会增多。也就是血脂增加,动脉硬化加重。

 

如果你还是不相信,觉得果冻哥是在信口胡说,不妨看看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。

 

譬如这篇发表于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2003年348卷2074-2081页的文章,标题为A Low-Carbohydrate asCompared with a Low-Fat Diet in Severe Obesity. (重度肥胖者低碳水化合物与低脂饮食的对比)。这个分别研究给重度肥胖者低脂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,结果发现,低脂饮食的患者不仅体重下降并不理想,而且血脂的控制也差一些。

↑受试肥胖者6个月的体重变化:低脂饮食组体重下降不理想。

受试肥胖者实验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对比:实验前两组无差异。

6个月后,低脂饮食组部分指标改善不如低碳水化合物组。

 

更有说服力的是《柳叶刀》杂志2017年390卷2050-2062页的那篇著名文章,标题为Associations of fats and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from five continents (PURE):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.(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(PURE)数据来自5大洲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)。

 

结果发现,脂肪摄入最多的人群(脂肪热量占总摄入热量35%)的死亡率比吃脂肪较少的人(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10%)低23%;而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基本相当,甚至吃脂肪多的人群中风几率还更小。

 

这个研究当时是一石掀起千层浪。时至今日,仍有专家试图读解出该研究并不能推翻高脂饮食有害,还是应该少吃脂肪云云。

 

对于这样的专家,我真的是很无语。一种最终降低中风几率,延长寿命的饮食习惯,你又是凭什么认定有害?换一个角度,增加中风几率,缩短寿命的低脂饮食,为什么还要提倡鼓励?只能说老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,专家尚且如此,普通民众一时转不过弯来也很正常。

 

有些人要说,那得是好脂肪,如深海鱼油、坚果等才行。我同意脂肪有好坏之分。所谓好脂肪,指的是各种不饱和脂肪酸。知道它们好在哪儿吗?相比饱合脂肪酸而言,不饱合肪肪酸更容易被组织接纳和氧化。

 

还是用钱来打比方。同样都是大额钞票,不饱和脂肪酸(好脂肪)如同是20、50元面值的人民币,牛皮纸袋里如果装的是这种钱,很容易花出去。交个电费,加个油都很方便。自然可以让妈妈少掏钱出来,从而达到少给熊孩子红包(降低血脂)的目的;

 

而饱和脂肪酸(坏脂肪)如同时面值1000元的港币,一般的店铺要么不认得,要么不敢收,要么找不开。总之不是那么容易花掉。如果牛皮纸袋里都是这种钱,一圈下来,没用掉多少,最后还是全部上交给妈妈。妈妈没办法,只有多掏钱装信封。于是熊孩子的红包也就多了。经过这番解释,你应该明白为啥吃好脂肪可以降血脂了吧。

 

其实脂肪好坏是相对的。所谓的好脂肪,其热量和坏脂肪是一样的,千万不要以为吃多了可以减肥。降血脂不等于减肥。而所谓的坏脂肪,也只是没有好到好脂肪的那种程度。本身还是比低脂饮食更健康的。

 

如果脂肪都不是垃圾食品。那么到底还有没有垃圾食品?有,真正的垃圾食品是糖,尤其是果糖(Fructose)。不要因为名字带个“果”字,就感觉是营养健康的。如果称这货正式的名字:右旋-吡喃戊糖,你还会有这种感觉吗?

 

在人类历史上,糖一直是吃得非常少的,来源也就是一点儿蜂蜜和水果。而水果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人类的主要食物。制作晶体状的砂糖是公元5世纪左右印度人所发明的。直到十九世纪,砂糖仍然是奢侈品,堪比黄金,只有贵族才享受得起。

 

后来由于工业化制糖得到发明和推广,这种工业生产的白色晶体价格一落千丈,开始大量走进普通人的盘子和杯子,终成一祸害。

 

为啥这么说?还是用钱来打比方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和淀粉。如果说淀粉相当于一块、两块钱的零钞,果糖就相当于一角、两角的钢镚。零钞面值虽小,可妈妈还是会把记账,做统筹安排的。而钢镚就算了。反正也没几个钱。但这是以前。

 

如今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要吃掉82克糖,大部分是果糖。对于这些果糖,妈妈还是习惯性地视而不见,无动于衷。大家都有这个体会吧,吃饱了以后,让你再吃一碗干饭,你还吃得下去吗?够呛吧。如果是再来个冰淇淋甜筒呢?没问题,小意思,是不是?事实上,一碗干饭和一个冰淇淋甜筒的热量是差不多的。果糖就有这么可怕。

 

要是照这么说,水果是不是不能吃了?那倒不至于。因为既然叫“水果”的主要成分是什么?是水。糖不算多。一个苹果大概含糖20克。一天一个还是利大于弊的。

 

而最可怕的是含糖饮料。譬如一罐可乐,含糖高达42克。如果你对42克没有概念的话,看看下图,这么大一堆。关键是喝下去还没啥感觉。该吃多少还吃多少。

 

 

不过,真没必要纠结于什么食品健康,什么食品垃圾。就算是吃了最垃圾食品,糖,只要总热量不超标,身体就不会长胖。就如同爸爸少挣一点儿,家里就不会有余钱一样。一切关于肥胖的问题,少吃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。道理大家都懂,只是,只是……

 

至于为什么管住嘴巴这么困难,请看下回分解:欲壑难填,谈谈我们和强烈的食欲之间的拉锯战。